一、前庭周围性眩晕

1.耳石症———头位变化后1分钟内的眩晕。

耳石症,约占所有眩晕症的半数以上。通常头位变化后1~15秒纔出现眩晕(潜伏期);眩晕具有明显的旋转感,视物旋转或闭目自身旋转(旋转性),无耳鸣、耳聋;眩晕在不到1分钟内自行停止(短暂性);头位回到原来位置可再次诱发眩晕(重复性)。耳石症患者头位或体位试验阳性,可能是唯一的体征。

2.前庭神经元炎———病毒感染后数天眩晕。

前庭神经元炎,多发生于30~50岁的人群,病前有病毒感染史,突然眩晕,常持续24小时以上,有时可达数天,伴随剧烈的呕吐、心悸、出汗等自主神经反应。无耳鸣、耳聋,大多在数周后逐渐恢复,查体可见明显的自发眼震,多为水平性或旋转性。

3.梅尼埃病———伴随听力损害、耳鸣的数小时眩晕。

梅尼埃病,其发作性眩晕两次或两次以上,持续20分钟至数小时。常伴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和平衡障碍,无意识丧失。患者可出现波动性听力损失,早期多为低频听力损失,随病情进展听力损失逐渐加重,至少1次纯音测听为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可出现重振现象;可伴有耳鸣或耳胀满感;前庭功能检查可有自发性眼震或前庭功能异常。此外,诊断前需排除其他疾病引起的眩晕。临床早期为间歇期听力正常或有轻度低频听力损失;中期除2千赫兹外,低、高频率均有听力损失;晚期为全频听力损失达中重度以上,无听力波动。

二、前庭中枢性眩晕

1.后循环缺血———单纯眩晕症状很少见。

后循环又称为椎基底动脉系统,后循环缺血包括后循环的TIA和脑梗死。后循环缺血患者中54%~73%会出现眩晕,20%出现眼震,同时合并与缺血部位相关的一系列组合症状和体征,不足1%的患者出现单一症状,单纯的头晕、眩晕等很少由后循环缺血所致。

如小脑或脑干梗死,病初可出现发作性眩晕,经常并发延髓性麻痹、复视、面瘫、面部感觉障碍等脑神经损害的表现,有时并发霍纳征。影像学检查可见椎基底动脉系统的大血管重度狭窄或闭塞。

2.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也需关注,其临床表现往往有两种情况。一种为眩晕、视力障碍或小脑性共济失调,另一种为患侧上肢无力、桡动脉搏动减弱和收缩压较健侧下降20毫米汞柱以上。超声、TCD、CTA、MRA和DSA可明确诊断。临床可通过介入或手术重建锁骨下动脉的正常血流。

3.后颅窝疾病也是引起眩晕的常见原因之一,这些疾病包括脑桥小脑角综合征(肿瘤、蛛网膜炎)、小脑病变、脑干病变、Brun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