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商是什么意思(清代盐商与皇权间的关系,对世风有何影响?)
在我国古代食盐的贩卖和税收一直是政府的重要财政收益之一,而食盐的贩卖和专营商人——盐商一直是社会史领域的研究重点之一。

盐商特指主要以盐为贩卖对象的商人,而在清代,因为清政府的政策原因,形成了一批垄断食盐运销经营特权的食盐专卖商人。而这个群体和清代皇权以及盐官有着很密切的关系,也对当时的社会风气产生了重大影响。
盐商与皇权
在中国封建时期,皇帝作为在国家政体中独一无二的存在,其所代表的皇权也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有着无与伦比的决定权。
而清代盐商这一群体正是皇权在经济领域行使独断权的生动体现,盐商在清代自形成之日就作为一个依赖皇权而存在的依附阶层,而这种依赖项也决定着盐商具有某些独到的特征。

从政治上来看,盐商必须依靠皇权来寻求政治庇护,皇权的独断性能帮助其在经营过程中避免和排斥掉不利于其获利的政治影响。
首先,清代盐商对食盐的经营模式并不是皇帝允许之后,其可以在市场上自由贩卖,而是必须受到盐官监察的官督商贩模式,这种模式下,盐商与盐官之间就不可避免的存在利益上的纠葛。
盐商要想自由的通过垄断贩运食盐获利,就必须为自身营造出良好的经营环境,避免外界的干扰。而盐官为了自己的利益,单纯的行使监督权力并不能达成这一愿望。
而这就不可避免的引发了盐官在正常监督收取税务的同时,通过巧立名目从而收取额外的钱货。盐商为了这一避免这一情况的出现,就会向在政治金字塔顶端的皇帝寻求政治庇护。
而在这种需求下,盐商以捐输报效的方式来向皇帝表达忠诚就成为了一个绝佳的选择。受到过皇权眷顾的盐商,盐官对其态度就会发生改变。

《清碑类钞》记载盐商安麓村:“督抚监司,莫不与抗宾主礼矣。”
其次从经济上来说,虽说盐商对食盐的垄断专卖权已经获得制度上的保障,但是政府税务部门对盐商征收的条目和数额不是固定的。
面对这样的税收制度,盐商必然会需求税收的稳定,而这又跟清代的纲总制度息息相关。纲总一般由皇帝指派,代使某些特定的经济权利,而这种制度下的纲总在食盐领域也存在。
显然一名纲总在其位置上能长久存在,就有利于税收和当地政策的稳定。而在这种经济利益的驱使下,盐商千方百计的讨好和笼络皇帝,借助皇帝出席各种公开场合的机会,向皇帝捐纳大量银两。他们相信自己的经济付出,会换得皇权在利益上对他们的倾斜。
在政治和经济需要下,盐商就不可避免的对皇权臣服和维护。在国家需要大量经济支出的军需、水利以及其他基础设施建造上,盐商不遗余力的提供经济上的支持。

除此之外,在皇帝主动向盐商寻求钱财的备公报效上,盐商也会抓住这种向皇权表示效忠的机会拼命表现。在盐商所在的地区,他们也会建造诸如粮仓、祠堂等有益于当地居民活动的设施,用以宣示自身对皇恩浩荡的报效。
皇权在盐商的“表现”下,也的确对他们进行了保护和扶持,对他们进行摧拔和奖赏,这也造就了清代出现了多位集经济和政治权利于一身的“红顶商人”。
除此之外,在经济上皇权也对盐商多有关照,缓解和减免盐商的税负,并增加盐斤和盐引和提高盐息的方式对盐商进行扶持。
在这种情况下,盐商与皇权双方彼此利益媾和在一起,形成了一股独特的政治与经济的共同体。
盐商与世风
盐商这一特殊的商人群体,不仅在经济政治领域有着巨大的影响,还在社会文化领域引起了一些负面效应。
盐商依附皇权带动了政治群体和经济群体之间的联系愈加密切,其中最明显的体现就是“红顶商人”的出现,盐商通过捐输的模式可以迈入政界,这无疑对其他领域的商人有着莫大的吸引力。

在这种情况下,不可避免的就会出现卖官鬻爵的现象,这种经济权利和政治身份勾结的现象在清代尤为明显。
其次盐商对皇帝的捐纳和报效也为皇帝带来了大量的财产,手上持有巨量银两的皇帝,不可避免的会产生骄奢淫逸之风,开始贪图享乐。
不仅如此,盐业带来的大量财富也让盐商唯利是图,为了获取利益而趋利避害的行为也引发了市场上其他商人的效仿,这也造成了商业秩序的混乱。
除了以上的方面,盐商为代表的商业经济快速发展,也对中国传统社会崇尚节俭的民风造成了冲击,盐商的奢靡生活无不刺激着当时的民众。
而这种消费理念,在表面繁华的背后其实是一种畸形的消费观,民众一旦受其影响,就会对社会风气产生不良引导。

首先社会上舍本逐末之风兴起,清代是我国人口高速增长的时期,人口快速增长而新开垦的土地又跟不上增长的速度,而商品经济的发展开始刺激着人口转向商业领域。
在目睹盐商豪华奢靡的生活之后,人们对金钱的渴望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民众为了向这种生活靠拢,不可避免的形成弃农经商的社会风气。
中国原本依靠农业自给自足的传统经济模式遭到冲击,在金钱的驱动下,社会风俗迎来变革——好斗、享乐、淫辞邪说并起。
盐商在消费领域用崇尚奢靡的畸形消费观来引导和发泄自己的内心,传统社会“民朴质俭”的优良传统也随之消逝,社会上的人也开始贪图享乐,不思进取。
奢靡之风创于盐商,而操他业以致富者,群幕效之,养尊处优,饱食安坐,而不事事。
盐商与盐官
清代盐商这一群体不仅和皇权之间联系密切,还因为清代在盐商垄断贩卖食盐的模式上采用官督商贩的模式,也让盐官和盐商产生了紧密的联系。
因为监督和税务的利益关系,盐商与盐官为了彼此的利益,往往官商勾结,产生一系列密切而复杂的关系。

盐商虽然腰缠万贯,但封建传统社会中重农抑商的政策在清代仍旧延续,商人社会地位并无太高的提升。
在日常生活中享受亲金钱带来的奢靡的同时,盐商也对自身社会地位的提升表现出了莫大的渴望,而附庸权贵就成了最好的选择之一。
他们往往会采用联姻的模式,和权贵攀附上姻亲关系,结成这种关系的盐商和盐官,会在亲缘的指引下,彼此保护各自的经济利益。
除了上述的联姻之外,盐商还会再盐务上向盐官抛出橄榄枝——合伙办盐。盐官在官督商贩的模式下,并不能直接接触食盐贩卖的具体事宜,而通过合伙办盐,盐官一跃从管理者变成了经营者。

盐官进入盐商的贩卖业之后,双方的利益需求就达成了一致,盐官不可避免的要包庇合作的盐商,而这也为后续盐商盐官共同获取暴利设置了一条绝佳的途径。除了上述两种模式,盐商为了拉拢盐官,也会直接以银两作为贿赂。
盐商投资,盐官在监管领域纵容盐商的不当商业行为,盐业的暴利,巩固了盐官与盐商之间的“合作关系。”
在这种关系下的盐官,就开始着手将政策往自己合作的盐商倾斜。盐商在食盐收购中就可以随意妄为的压低收购价格,盘削食盐的生产户。
对于这种行为,盐官则是
“未尝过问,即别经发觉,上官亦以调停了事,一味姑容。”
除此之外,还允许盐商捆载夹带,而且清代的“淹销补运”政策下——即商人持印运盐的过程中,若果遇到事故,可以呈报当地重新获取盐引,盐官无视盐商虚假报淹的情况,准许其再次补运。

而这蒙混过关的盐,就经盐商再次贩运落进了盐商与盐官的口袋中。在贩运私盐的过程中,盐官也能包庇盐商拉帮结派,囤积抬价的垄断之事。
而在盐商与盐官的这种关系之下,势必会影响到官员的作风问题。首要的一点就是盐官贪渎之风盛行,以致官员纵欲败度,恣意妄为,亲族分肥于一时,而不计后世之波累。
除此之外,官员在官场中因为盐商利润的影响,拉帮结派形成不同的政治利益团体,官员为了利益甚至不惜欺上瞒下。
盐官脱离自身的职责范围,亲自出面与盐商勾结,甚至公然从事商业经营,在自身已经具有政治权利的同时,踏足经济领域,这势必会造成正常商业秩序的失衡,不仅败坏了官风,也影响经济的发展。
小结
清代盐商这一群体在当时特殊政策下,有着明显有别与其他朝代盐商的显著特点。在皇帝经济和政治独断权的庇护下,清代盐商获得了无与伦比的垄断权利。

食盐作为民众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品,盐商在满足这一需求的条件下,借助自身的经济特权获利颇丰,甚至可以跻身政治领域,这对当时的社会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
不可否认的是,盐商在社会思想和经济领域带来的了负面影响,然而清代社会风气的产生和变化并非是盐商一种因素所能造成的,然而盐商这一特殊群体无疑是研究清代历史的一个极佳的切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