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亡图存的意思是什么(救亡还是图存:中国近代史的纠结)
“救亡图存”首出自王钟麒先生(1880年——1913年)的《论小说与改良社会之关系》。当时的中国政局一日三变,外有洋寇虎视眈眈,内有清廷不恤民生,百姓流离颠倒,中国有倒悬之危。
在这种情况下,救亡还是图存这两种意见摆在了当时的中国精英面前,图存即是首先求得这个国家民族的留存,再思考其余之事;救亡即是要求完整思考中国近代史之所以颓丧的原因,从根本上解决中国五千年来的历史顽疾,从而更好地开创中国的未来。如果用今天的眼光来争论此事,恐怕仍是莫衷一是。图存派着眼于当务之急,而对未来缺乏长远的规划;救亡派虽看得远,但终究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二者各有得失。
可以说,这两种思潮在当时社会上都有一定的影响力。然而,当时中国危亡已然到了最紧要的关头,日本人在九一八事变后,扶持溥仪成立了伪满洲国,居高临下,对华北垂涎三尺。在这种情形下,图存派最终压倒了救亡派。保存中华民族的火种成为了各方最终的认同。

梁启超可以说是图存派的代表人物,他在后期甚至还一度支持“开明专制”
图存派挟此大势,团结内外,最终将日本侵略者赶出了中国。然而,有此一得便有一失。自新旧文化运动以来的启蒙运动也黯然落下了帷幕,中国人沉浸于反法西斯的伟大胜利,再也没有深入地思考中国五千年历史所留下的顽疾。我们到今天仍然把中国近代之所以落后的主要原因归结于满清的闭关锁国,可以说是大错特错。闭关锁国只是加剧了这一趋势,中国近代之所以颓丧的主要根节还是在于五千年的专制统治!
正是由于专制,才导致全体国人的思想越发狭隘,也正是因为思想上的狭隘,才导致国人的固步自封与狂妄自大。可以这样说,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早已死去,如果没有德国人马克思偶然的灵机一动,恐怕中国都不知亡了多少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