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端午节大家都会吃粽子,但嘉兴粽子并非要到过节才会吃。好多人都说嘉兴粽子好吃,就连我这个不爱吃粽子的人无意中吃了一口后也觉得味道不错。

嘉兴粽子以糯而不糊,肥而不腻,香糯可口,咸甜适中而著称。尤以鲜肉粽最为出名,被誉为“粽子之王”。



汉唐以来,嘉兴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主要的稻作区,被誉为“天下粮仓”。

据唐·李翰《嘉兴屯田政纪绩》中云:“嘉禾一穰,江淮为之康;嘉禾一歉,江淮为之俭。”清·嘉兴府知府许瑶光重辑《嘉兴府志》卷三十三《物产》中提到:19世纪中叶时,嘉兴府地区所产的糯米品种就有诸如:白壳、乌簔、鸡脚、虾须、蟹爪、香糯、陈糯、芦花糯、羊脂糯等三十几个品种。



嘉兴粽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

据明朝《万历秀水县志》卷一云:“端午贴符悬艾啖角黍饮蒲黄酒,妇女制绘为人形佩之曰健人,幼者系彩索于臂。”明朝《崇祯嘉兴县志》卷十五云:“五日为端阳节,祀先收药草,食角黍。”随着民间习俗的发展,粽子的制作技艺也日渐成熟。

直至清朝末期,嘉兴每逢过年、清明节、端午节,家家户户都要包粽子。不仅自己吃,而且还作为礼品馈赠亲友,许多城镇都出现了专售粽子的店铺。

央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二集中,嘉兴粽子的美味更是被展现得淋漓尽致。



民国初年,浙江兰溪人来到嘉兴,冬天做弹棉花生意,春夏时节便挑粽子走街串巷地叫卖。

民国十年,张锦泉在张家弄6号开了首家“五芳斋粽子店”。数年后嘉兴人冯昌年、朱庆堂在同一弄里开了两家“五芳斋”粽子店,三店分别以“荣记”、“合记”、“庆记”为号。

三家在粽子的选料、工艺等方面展开激烈竞争,粽子技艺日趋成熟——“糯而不糊,肥而不腻,香糯可口,咸甜适中”,成为名扬江南的“粽子大王”。

1956年,三家店合并为一家——“嘉兴五芳斋粽子店”一直传承至今。



粽子的做法:

食材: 圆糯酌量、五花猪肉300公克、盐1/3匙、粽叶及水草绳适量、酱油1/3碗、米酒、味精各少量

做法:

1.猪肉切成5公分条,用酱油、米酒、味精浸泡一夜;

2.糯米用浸过肉的酱汁加盐拌匀,停置10分钟后再拌到均匀为止;

3.粽叶2张背背相对,由叶蒂1/4处折成一直角匙状,取约2匙米铺在叶匙内,肉条直放其中,再铺2匙米盖满肉条,托叶匙的手要保持开头,配合另一手的动作;将粽叶剩余部分由米末处折盖上去在折处把两边的角折好。粽身由托叶的手全部握住,中一手将盖叶部分捏合折下;用草绳将折叶处绕紧扎好,再绕扎整个粽身;

3.粽子全部包好后放在大锅中,放入冷水用大火煮滚后改用中小火续煮4小时,熄火焖1小时即可。